人大商学院孟庆斌教授:世界一流企业评价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1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孟庆斌就“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完成《世界一流企业评价体系与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WED]指数研究》报告。

本研究采用定性加定量的遴选模式,以符合国际标准并兼顾中国特色的SUPER模型为框架,从“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四个维度,根据过往国内外成果积累以及企业发展实践经验,联合国家部委、知名高校、行业学会、咨询公司、企业界专家、学者通过研讨、归纳并构建出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上市企业数据对指标体系进行测算和验证,为引导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世界一流企业的界定和背景

世界级企业(The world-class enterprises)的概念最早被Newman & Chen提出,他们认为,世界级企业往往符合规模合理、产品优质、服务周到、管理柔性化等特征;能够遵循国际市场秩序,具有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能力,且能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到国际级企业之间的竞争[]。此后,美国《商业词典》、《财富》杂志、汤森路透等商业媒体以及麦肯锡、德勤、罗兰贝格、波士顿等咨询机构纷纷对“世界一流企业”进行了界定。

将中国企业培育成世界一流企业既需要遵循国际惯例,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又需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反映本土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发展之路。

早在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就提出了世界一流企业需要具备的13项要素[2],为国有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具体包括:(1)建立起规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2)主业突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3)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优势;(5)国际化经营与运作能力较强,跨国指数较高;(6)拥有国际知名品牌;(7)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与较强的盈利能力;(8)内部改革适应国际竞争要求,激励约束机制健全;(9)集中有效的集团管控模式;(10)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拥有较强风险管控能力;(11)管理信息化处于较高水平;(12)重视领导力建设,建立起学习型组织;(13)具有先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较强的社会责任。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3]的目标,为中国企业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如何评价世界一流企业提供了判断标准。

围绕这16字方针,本研究认为,世界一流企业是指在特定的行业或业务领域内,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创新驱动力,具有良好治理结构、获得广泛认可并成为其他企业学习标杆的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评价的SUPER模型

基于《意见》所概括的对世界一流企业特征以及评价标准,本研究提出世界一流企业评价的SUPER模型。

其中,“S”即“产品卓越”(Superior product),“U”即“品牌卓著”(Uppermost brand),“P”即“创新领先”(Perfect innovation),“E”即“治理现代”(Effective governance),“R”即“参与者”(Racer),代表着每一家奋斗在勇创世界一流企业之路上的企业,这5个首字母组成在一起,构成“SUPER”一词,英文之意为“超级”,与“世界一流企业”所强调的“一流”高度吻合。

前四个字母分别对应《意见》所提出的四个方面 -- 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第五个字母“R”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要想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列,需要勇于、敢于、善于以“参与者”的姿态,躬身入局,在全球舞台上与同行业企业展开同台竞技。

图1 世界一流企业评价的SUPER模型

 

“SUPER模型”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实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平衡:

首先,动因指标与结果指标之间的平衡。创新与治理维度属于动因指标,产品与品牌维度属于结果指标。企业在创新上持续、高效投入,在治理上约束、激励到位,必然会提升产品的性能、品质、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

其次,外部群体与内部群体之间的平衡。产品与品牌维度侧重于企业在外部群体中的影响力,创新与治理维度则是由内部群体决定的。

再次,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维度侧重于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等反映企业当前绩效水平的指标,而品牌、创新与治理维度则侧重于成立年限、研发投入、研发产出、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及高管配置等反映或影响企业长期绩效水平的指标。

最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产品、品牌维度以财务指标的衡量为主,辅以一定的非财务指标,创新与治理维度则更多地关注非财务指标。

 

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采用定性加定量的遴选模式,来构建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针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这4个一级指标,根据过往成果积累以及企业发展实践经验,首先提出了一个涵盖80余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2022年5-11月,来自国家部委、知名高校、行业学会、咨询公司、企业界的专家、学者近50人次召开了4次座谈会,进一步优化了相应的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得出了一个包括9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由于不同指标之间存在强弱不一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定量考察了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同时,考虑到指标数据不全的问题,研究对重要性程度不高及数据不全的指标予以删除,最终得出了涵盖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世界一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本研究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可比性原则:用相对精炼的指标体系准确反映出世界一流企业的综合特征和整体状况,各指标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国内外企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各指标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够清晰地指引企业未来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具体的努力方向。

(3)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特定的逻辑关系,每一特征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4)动态性原则:要衡量世界一流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就需要采用能够反映较长时间跨度的相关指标。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变化的特点,引入时间维度指标。

(5)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清晰明了,能够量化的应量化,不能量化的应尽可能明确,以减少歧义。所有指标均需要考虑资料搜集的便利程度。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本研究利用中国2012-2021年上市交易的所有公司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的发展指数进行了测量。在计算过程中,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方法,剔除企业过少和综合类行业,总共得到47个行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排名前300公司总得分见图2。总体而言,2012-2021年这10年间,得益于我国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成长,总得分呈现出上升趋势。

图2  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排名前300公司总得分

 

此外,本研究还利用计算得到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从高到低选取前300家公司,考察其市场表现(见图3)。10年来,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300家公司与沪深300之间产生了超过400%的超额收益,而发展指数排名前300公司的表现能够远超沪深300,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研究所测算的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图3 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排名前300公司与沪深300的净值对比

 

最后,孟庆斌教授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客观来讲,对其发展进程的评价也一定是阶段性、演进式、多元化的,本报告也必将经历不断的迭代过程,希望该研究能够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学科的智慧,帮助中国企业标定自己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进程中的相对位置,从而更好地确定未来的努力方向。接下来,我们还将在评价体系当中引入国际企业,以期更全面地帮助国内企业明确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走得更顺、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 Newman,W. H.,M. J. Chen. World-Class Enterprises:Resource Conversion and Balanced Integration,Challenges for Global Enterprise in the 21st Century[C]. Academy of Management National Meetings,1999.
[2] 国务院国资委.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素指引[Z].2013.
[3]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N].人民日报,2022-3-1.

 

点击获取:【人大商学院】世界一流企业评价体系及中国上市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指数研究总报告-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