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首届)中国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9-25
9月21日,“2017(首届)中国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供应链金融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聚焦“科技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特别邀请了业内最具代表和最有发言权的业界领袖、供应链金融专家、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金融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助力科技金融与产业金融的相互融合,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和企业创新发展。
毛基业:助推供给侧改革创新才是唯一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大数据教授毛基业首先代表主办方发表开幕致辞。他认为,当下的中国有三个特征:第一是消费升级,这也是避免进入中产陷阱的题目之一,“现在的消费主力应该是80后、90后,他们最愿意花钱,年轻的同志已经开始享受先进的马桶盖,日本的电饭煲,消费升级是一个大的话题,现在是好东西不愁卖的时代”。第二是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毛基业表示,当下正处于全行业产能过剩的时代,究其原因是创新不足。“过去生产什么都能卖,生产多少都可以卖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高端的产品和服务永远不会过剩,永远是短缺的”。第三是技术成为了创新主要的工具和手段。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首先颠覆的是金融服务,而实体最需要金融支持,是金融服务直接受益的一个行业。
作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一所商学院,服务中国企业,推动产学研结合一体化是我们的使命和定位。今年的论坛是首届,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产业升级与科技金融大平台,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企业。
查金祥:供应链创新的核心是让企业协同更高效,供给需求匹配更精准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处长查金祥以“中国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供应链是一个老的概念,但时至今日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供应链已经是由企业的管理科学转变为一个国家产业或者经济的组织形态,这个产业的供应链已经上升为跨产业的平台型供应链,以及跨产业跨区域的供应链生态圈。“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和协同效率,已经成为企业、产业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查金祥强调,我国发展供应链正当其时。他分析称,我国制造业面临一些困难,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由高增长、高成本向中高增长和低成本的阶段转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正在趋紧,企业降低成本的源泉在哪里呢?“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我国企业跟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跟发达国家是有很大差距的”,“供应链是向内降本增效的非常好的途径和思路”。供应链的本质是企业协同、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是非常有利于降低经营和交易成本的。最近,商务部正在推动供应链创新工作,简单概括就是让企业与企业的协同更高效,让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更精准。
此外,供应链是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落地靠什么?说到底要靠全球供应链”,查金祥表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除了要加强以资本为纽带的并购之外,还要加强以供应链为纽带的柔性控制”。通过发展供应链可以连接不同地区的企业,促进包容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查金祥指出了创新供应链的六大方向:加强理论研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融入全球供应链。从产业中观层次和国家战略层次,供应链未来发展将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宋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构建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表示:“供应链金融流程”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另外用供应链的物流来盘活资金,用资金来优化产业过程,这是供应链金融最本质的东西。“我们不缺资金,但是缺优质资产。不要茫然忽略资产端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用资产去对接资金,这是真正的产融结合,而金融科技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没有金融科技,就打造不了这个梁和柱”。
宋华强调,企业在做供应链金融时要注意四点。第一,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其核心在于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第二,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涉及上下游和金融机构,还包括所有产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比如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信息服务商,如果不能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供应链金融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三,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资金流动,更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第四,不仅仅是产业要素和金融要素的结合,更是生态和生态的结合。
中国供应链金融火了以后,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宋华概括了今天做供应链金融的三境界。第一,要扎扎实实研究企业,在服务基础上做金融。真正扎实到产业中,去了解产业的特点很重要。第二,做供应链金融怎么把产业平台搭建起来很重要。不要用B2C的思维去做B2B,供应链金融一般是B2B,产业对产业,不是对消费者,那是消费金融。第三个,不要江湖思维,不要以为任何事情都能自己做,要去打造金融生态。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产品等要有机结合起来。
苏国新:供应链金融在中信集团的跨界与协同
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总经理(原中信银行总行副行长)苏国新以“发挥集团的协同优势,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为题发表了演讲。苏国新认为供应链是一种组织关系,协同是供应链的一种组织关系。供应链必须是跨界的一个无边界的概念,实践中,中信构建了七大协同圈:
第一是内部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圈,第二是中信与国家部委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同圈,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等,第三圈是与央企的协同圈,第四圈是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圈,第五是与地方国企的协同圈,第六圈是与民企中小企业的协同圈,第七圈是与国际企业的协同圈,现在供应链绝对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应该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概念。
此外,在集团层面搭建了中信产业云网,为子公司供应链金融提供技术、生态环境。并和海尔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跨界供应链在线融资平台。通过与海尔集团旗下的日日顺电商平台连接,实现了对海尔全国经销商七天+24小时全流程,不落地的签发,创下了最快的放款记录,十秒钟到账,创造了两家传统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合作的新模式。
苏国新在展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时表示,供应链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手段之一,供应链金融不是单纯的金融投资行为。“供应链金融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实现产业和金融的良性互动。
李书文:建立平台以匹配各方诉求
厚朴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文谈到,从12年开始做到现在五年时间,共输出了一百多亿的资金,服务了一千多家企业。在服务企业的时候,发现中国目前的供应链财务健康指数非常低。成本太高,手续繁琐等方面原因,导致买方企业或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对金融服务商来讲,获得优质资产的能力,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匹配多方参与者的利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书文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平台以匹配各方诉求,“不光是买方卖方,还有金融提供商,风险管理商,还有很多利益相关者,不仅仅是上下游,是多方参与者”。
李书文也强调,对于金融公司来说,把钱贷出去,谁都会做,但能否收回来才是真本事的,“金融确确实实就是风险。不管是供应链金融,不管加了多少工具,区块链也好,大数据也好,人性的贪婪总在,提高和建立整个诚信体系才是基本的保障”。
对话:未来是一个协同共享、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担纲对话环节主持人,海尔集团供应链金融总监杨红星,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总经理苏国新,厚朴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文,同系资本合伙人、同系商学院创始人郑薇薇,建行供应链金融处徐见南处长就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发展策略、风险防范进行了深度对话。
大数据、云计算,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在金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板块,包括互联网企业、产业巨头,包括还有网贷的平台,都在做供应链金融,这是一种大趋势也是发展阶段所致,未来每个企业应该顺应这个潮流和趋势,抓住机会,实现协同共享、合作共赢的生态圈。
刘超:供应链金融看似蓝海实则冰海
中驰车福副总经理刘超表示,供应链金融看似是一片蓝海,但其实更像一片冰海——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他所在的中驰车福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后市场配件供应链平台。而由于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问题,“被逼成为了一家公司,量子金服的负责人”。对于我们这种平台,下游的客户是汽修厂,今天你们去做保养维修或者事故车的维修等等,需要小到一个灯泡两块钱,大到一个发动机几万,这些都是我们平台给大家交付的。资金方怎么去做?银行怎么去做?我们全国五万家客户,这五万家客户怎么去做?是很难的”。
在谈到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时,刘超认为要分三个阶段:电子化、互联网化、智能化。“这三个阶段不太可直接逾越,每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对于新型的供应链金融,刘超总结出了五个要点。第一是资产,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是供应链的资产,资产首先要做到的是数据化,才能打造一个新型的供应链金融。第二是数据信用化。第三是信用价值化,基于这些信用转化成额度。第四是偏下游的供应链金融必须满足分散化的特点。风险必须要分散化,小而分散,否则产品是很危险的。第五是金融赋能化,“我们有互联网+,有+互联网,任何一个供应链业务越来越离不开+金融,或者金融+。所以金融越来越成为一个赋能的工具,在赋能供应链平台,业务能够跑的更好更快”。
张明裕: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区块链金融创新
布比区块链金融联合创始人张明裕通过生动详细的案例解析,张明裕讲解了分布式共享记账、动态组网、共识算法等区块链金融所独有的特性和核心技术,并分析了目前实现区块链金融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如何用区块链技术,用全新的技术架构,来把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效的进行落地实践。在他看来,首先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通过共享账本来解决,而信任没办法传递的问题,用区块链的合约管住资金后也能具备可信性,从而得到解决。“任何链条上的这些人来融资,解决这四个问题,就可以去解决融资的问题,这个是我们一直在实践的,也在有客户落地的一种方式”。
区块链作用在于,一是将核心企业信用传递整个产业;二是降低多方合作成本;三是自动执行。未来的金融会是什么样的?每个企业都想玩金融板块,就连卖茅台的也成立一个茅台金控,前几天看伊利要做一个互联网小贷,但是这个趋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未来产业互联网+企业自金融。通过区块链的连接,去发现更多的那些服务不到的中小企业,同时使得这个产业被赋能。
宋屹东:物联网金融的大未来
感融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屹东介绍了物联网科技与供应链和金融结合的形态,他认为,应用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金融的改造和供应链改造,其核心价值首先是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循环。第二,在末端驱动和多维度协同的校核机制,确保它的真实性。第三,数据和服务的场景化应用,如果配合在虚拟端的区块链,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动态化自主的智能服务。技术保障是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来源。但是光有科技不能实现价值,必须把科技能力转化为模式创新。在科技创造生产力,商业模式创新,管理风险模式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力和增长点之后,我们在科技金融包括整个供应链技术领域,或者底层领域,就有希望去实现一个智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平台。
宋屹东强调,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可以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打造标准化、集约化、平台化的智链云服务,同时实现末端驱动和行为驱动的自组织智能业务,并实现按需自主配置场景化动态业务模式,人与机器的自主协同优势互补也可以高效率作业。
对话:科技金融与物联网大场景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供应链金融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宋远方担纲对话环节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供应链金融专家宋华,感融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屹东,中驰车福副总经理刘超围绕着整个产业场景、业务实景以及资金等几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大层面上讲,物联网的技术是应用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底层的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通讯技术,实际上是看到在增加了物联网属性的互联网当中,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之间是平等的,这个系统是扁平化的。无论是蚂蚁金服、京东、顺丰,大家都在做类似这样的事情,但目前还是打造一个闭环系统,未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是如何打通底层的公信度的系统互连,可以给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工厂,和任何一个客户进行作业的时候,来提供同样的信用和服务。
最后,2017(首届)中国产业升级与金融创新高峰论坛圆满结束。从产业升级、供应链金融,到产融结合、科技金融以及实体场景的应用与赋能,与会听众们表示收获颇丰,尤其是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前沿探索和思路,大家深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