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岩: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11-03-25
2011年3月25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DP中心承办的“2011成长中国大讲堂第一场”在逸夫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泰岩教授为两百多名人大学生和校友做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十二五规划解读》的精彩演讲,EDP中心副主任邹宇峰老师担任现场主持。
聚焦社会各方高度关注的“十二五”规划,在研判“十二五”期间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围绕“转方式与稳增长的关系”命题,黄泰岩教授以中国经济如何转型为切入点,为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天知地”提供参考意见。
黄泰岩教授将“十二五”规划目标概括为十二个字即“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抓住其中“稳增长”与“调结构”看似对立的关系提出“稳增长与转方式并重”的主要观点展开重点阐述。黄教授指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使我国实现第二个30年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国存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极限约束且愈演愈烈,如能源日益告罄、即将到来的刘易斯拐点带来的人口红利终结、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扩大的收入差距等等,鉴于以上因素的掣肘,黄教授认为为了避免我国堕入许多发展中国家经历过的“中等收入陷阱”,在稳定增长速度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在演讲过程中,黄泰岩教授反复强调企业必须把握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企业战略方向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位置。
关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黄泰岩教授提出四个关键性的平衡,即“结构升级与企业优势的平衡”、“技术进步与价格战的平衡”、“增加收入与就业的平衡”、“两型社会建设与中小企业生存的平衡”,并一一做出充分的理论与实践阐释。他主张在结构升级、转变方式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在立足于、把握好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求变、求发展,在利用低成本打赢价格战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发展,然后以技术进步和品牌提升承接企业的持续发展。
黄泰岩教授指出,在社会生产日益趋向规模化、大型企业推行全产业链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面临严峻挑战。他建议,中小企业应努力成为大企业的产业链条中的一个专业配套环节,分工合作实现集群化生产;或者在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通过创新实现差异化经营。
最后,黄泰岩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加快民主化改革,但中国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如何做到既发挥政府主导型的优势、又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制约,真正激发各方面的活力和积极性,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